胃息肉的发生会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受到不利影响,对人体有害。但是症状一般不那么明显,所以很容易被忽视。那么,胃息肉的发病机制是什么?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惠州友禾医院胃肠的医生的介绍吧!
1.增生性息肉这种类型的息肉占胃息肉的75 ~ 90,是由炎性粘膜增生形成的息肉,不是的。息肉较小,一般直径小于1.5厘米,圆形或橄榄形,带蒂或无修脚,表面光滑,可伴有侵蚀。组织学上可见胃凹坑增生和固有层腺增生。上皮分化良好,有丝分化罕见,炎性细胞浸润见于固有层,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。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因发育不好或腺疾病发生恶变,但疾病变率一般不超过1 ~ 2。
2.腺瘤性息肉是一种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胃,占胃息肉的10 ~ 25。通常,体积相对较大,为球形或半球形。大多数没有修脚,表面光滑。其中一些是扁平的、条状的或小叶的。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皮肤、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。上皮分化不成熟,有丝分化常见。可分为管状、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,常伴有明显的肠化生和发育不好。息肉的间质是松散的结缔组织,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。粘膜肌层无明显增生,肌纤维无分散。此类息肉疾病变率高,可达30 ~ 58.3,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、绒毛状腺瘤和 Ⅲ 度发育不好者。
温馨提示:以上就是对"胃息肉的发病机制是什么"的相关介绍,希望大家有所了解.如有其它问题,可以咨询我院,较后祝您生活愉快、身体健康!